公視「青春發言人」節目作了一個台灣高中職學生國族認同調查,台灣高中職生如何思考台灣的未來,調查的結果可以看這個網站。
製作單位請我寫一小段分析,大致了推論青年世代了國族認同轉變的因素,也給各位參考。理由主要是來自最近幾年我跟高中公民、歷史老師的交流,以及多次到中學演講與學生接觸的經驗,比較是長期的觀察。不過,這份問卷的調查期間是在2019年6月21日至7月14日,也正是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相信,這場運動的發展也影響了台灣年輕人的國家認同,只是目前沒有進一步的分析。
以下是給公視「青春發言人」的內容,限於字數,想法簡述如下:
問卷的結果顯示出高中職學生對台灣的國家認同及政治參與遠高於以往,雖然從文化的角度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略有增加,前世代也不斷強調,「台灣、中國同文同種、血脈相連」、「關公、媽祖也是來自中國」的情感訴求,即使如此,新世代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上,與過去有明顯差異。
這樣的轉變大致來自下面幾個因素:
首先,近年來的中、小學教育有兩個主要的影響,一是,過去台灣基礎教育偏重中國觀點,高比例內容介紹中國的地理、歷史及文化;而現行的教育內容強調本土與世界接軌,認識台灣的文化歷史,逐步擴大到中國、亞洲及全球;其二則是公民教育不像過去偏重個人「道德」與社會「倫理」,而是將個人連結於社會,了解現代社會制度,以及公民應有角色及責任,甚至在公民課程中包含了社會運動、公民不服從等章節。
其次,相較威權時代,兩岸互動更為頻繁,不論出自什麼交流原因?對中國的印象為何?都讓人更了解到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以及民主、自由及法治的區別。而中國近年來的擴張,嚴重影響多國內政,也讓人與中國保持距離。
再者,台灣本是移民社會,除了原住民、早期渡台的閩南與客家人,以及1949年隨國府來台的「外省」新住民。此外,90年代至今,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新移民已有65萬人,多元的人口組成和過去極大的不同,新世代青年當中有相當比例的是新移民之子,因而也發展出台灣新世代的新國家認同。
最後,近年來社會運動年輕化,參與社會改革的學生不限於大學,也有不少中學及小學生。台灣人的民主實踐從小就已養成,不但建立起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也培養了人民可以改變社會的信心與能力。
以下是該節目的片花,也歡迎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