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不是同意現有的原住民族入學制度,恐怕都得知道,原住民「加分」已是過時的觀念。簡單說,現在的作法是,原住民升學若要走「族群」的管道,必須檢証一定的文化能力,不佔一般大學考生名額,也可以就讀「原民專班」。 雖然這個制度實施多年,但「加分」如同刻板印象一樣深植人心,知道的人不多,有可能是因為事不關己?也因為社會、傳媒很少討論。 這並不稀奇,大部的「原住民」對「漢人」都很熟,「漢人」對「原住民」卻相對陌生,如果把「漢人」、「原民」置換成任何「主流」與「邊緣」社群都能說得通,特別是在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 權力不對等,不只在展現政治經濟,也作用在文化教育,教科書、考試是其中之一。 所以,在課堂上和同學討論到這個問題,除了說明現在所謂的「加分」政策其實已改成「外掛」,有時我也會進一步詢問:如果大家覺得「加分」不公平,那麼,要不要在課本或考試時,大家都來讀阿美族的歷史?學習族人的傳統技藝?或者考考排灣族的語言呢?為什麼我們教育總是呈現大量的漢人的論述與觀點?為什麼原住民的文化與歷史卻少之又少,這樣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