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倫理的艱難:道德的人總是活在不道德的社會

管中祥
3 min readNov 4, 2017

上「傳播倫理」課會不斷強調,我們不是談「道德」,而是「倫理」,談的是情境、選擇、關係、責任、承擔。然而,還是有不少人會往「道德」的死胡同裡鑽。

這並不是說,「道德」不重要,而是只以「道德」為所有選擇的最高指導原則,反而容易受到綑綁,許多比「道德」更重要的公義與公益,往往遭到忽略。

當然,選擇不「道德」的手段達到公義與公益,不論結果是好、是壞,都必須承擔,因為,出來混的,早晚要還。但,要承擔的,有時只是自己,有時是整體社會,而該怎麼作,就是「倫理」的問題了。

這很艱難,與公義、公益有關的媒體工作,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更是艱難,也因為這樣,「傳播倫理」是很重要的實務課程。我們得告訴學生,在現實的環境中,如何能維持社會公義與公益的理想,還能生存?「道德」有時是前提,至少該是個自我要求,但當「道德」人遇到不「道德」的社會,就是個「倫理」問題。

下頭,是「傳播倫理」課的前言,這幾年一直寫在課綱上:

這不是一堂「理論」課。把「倫理」當作「理論」,恐怕會是天大的笑話。

這是一堂「實務」課。因為討論的大多是你未來工作上的問題。「實務」?是的,你千萬別以為實務就是會拍、會剪、會企劃、會寫、會編、會採訪。這都是,但實務工作並非只需要技能,還必須面對現實的處境問題。例如,你明明覺得新聞不可造假,而你的主管要求你作假新聞?這時候你該怎麼辦?敬業樂群?一走了之?還是有更 好的方法?這樣的事情在未來的實務工作上將會層出不窮,多麼的現實,多麼的實際,你能不事先思考?

這絕對不是一堂「道德」課。我們經常把倫理與道德連結在一起,兩者有關,也未必有關。倫理經常是變動,是情境的,例如,有人覺得不可以偷拍,但如果不偷拍,又如何能踼爆貪官污吏?那,什麼時候可以偷拍?什麼時候又不行呢?什麼時候該作什麼事,是一種倫理的選擇,雖然有彈性,但有時也有底線,而底線,則是道德最關切的問題。兩者並存,但也矛盾。如何決定?除了考量情境,也取決你的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

簡單說,這堂課的「倫理」將會放在兩個層次上討論,第一,傳播媒體在社會系統中該有功能、精神,以及他所面臨的限制,第二則是,媒體工作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該如何尋找出路?

--

--

管中祥

一個不務正業的大學教授,總覺得有些事要努力過,才有說失望的資格。